青山复绿“金山”来
【 字体:
打印
时间:2025-08-15 09:06 来源:大众日报

走进蒙阴县桃墟镇百花峪村,漫山遍野的绿色铺展在眼前。村里,几乎每户村民手中都有一纸“林票”。这103张特殊凭证,承载着村集体5107亩林地产权,能撬动上千万元资金注入乡村发展。

这是山东探索“两山”转化的缩影。今年8月15日是第3个全国生态日,也是“两山”理念提出20周年。山东将“两山”理念植于发展脉络,已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2个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11个,数量位居全国前列。近日,记者深入全省多地,采访“点绿成金”的山东实践。

古枣树挂上了专属“身份证”

一场大雨过后,乐陵市朱集镇的千年枣林景区里,一串串小枣翠绿饱满。一棵棵枣树上挂着专属的“身份证”,记录了枣树的保护级别、编号、科属、树龄等信息。

“我们对百年以上的枣树进行挂牌保护,便于采取针对性管护措施,也帮助公众识别并了解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。”朱集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孟洪沁告诉记者,千年枣林景区是全国最大的千年原始人工结果林,有千年枣树1400余棵、500年枣树1.4万余棵。为保护这些“绿色化石”,当地开展金丝小枣种质资源库建设,划定金丝小枣核心区、保护区,对百年以上古枣树进行挂牌保护。

生态保护需要人人尽责,成果也要惠及于民。在济南佛慧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,正在纳凉的刘阿姨道出了这份“获得感”:“这里环境好,散步累了能免费吹吹空调、喝口水,我们老姐妹每天来这儿聚会聊天。”

几年前,佛慧山还不是这个模样。长期以来,以鱼翅皇宫酒店为代表的多处大体量建筑侵占山林绿地,山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。为还绿于民,济南市启动佛慧山景区北入口生态恢复工程。拆除地上建筑,开展山体生态修复与绿化提升工作,新栽乔灌木百余种6000余株。同时,规划建设停车场,配套建成500余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。如今,这里终于实现了“还山于民、还绿于民、还景于民”。

生态“家底”成富民“家产”

对农村而言,生态环境是亮眼的“家底”,如何让这份“家底”变成“家产”,考验着治理智慧。

青州市庙子镇北崔崖村曾陷入这样的困境:作为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区,这里石多地少、耕地稀缺,70%的村民不得不外出打工,2013年村集体收入仅2万元。转机出现在2015年,村“两委”调研后决定依托生态资源,发展乡村旅游。

如今的北崔崖村,群山叠翠间,既有蹦极、漂流,又有乡野意趣的民宿。景区特意保留了726米高的牛角山垂直崖壁和200余棵百年黄栌古树,在此基础上打造高空漂流、亲水竹筏等特色项目;生态登山步道串联起黑龙潭、老龙湾等景观,形成完整的生态旅游环线。凭借这份“先天优势”与科学开发,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,综合收入超过500万元。

景区火了,村民也多了一份收益。据介绍,村党支部带头成立了旅游合作社,村民每年的分红占收益的30%。

分红之外,百姓有了更多增收路子。合作社以每平方米2元的价格流转村民土地,村民不用再围着土地转,还可以参与到景区经营中来。目前,景区已吸纳31名村民从事环卫、安保、讲解等工作,另有20户村民经营农家乐,村民们可以务工赚薪金、股份分股金、旅游挣现金,实现“一地生三金”。

“林票”变“银票”

青山颜值变产值

让青山颜值变产值离不开资金的助力,钱从哪来?在蒙阴县桃墟镇百花峪村,一张小小的“林票”给出了答案。

群山环抱的百花峪村,曾长期“守着青山过穷日子”。村集体5000余亩林地既是抵御风沙的生态屏障,也是难以变现的“沉睡资产”。村民守着林木数十年,找不到变现门路,时常还会发生盗伐、失火等问题。

去年以来,蒙阴县在百花峪村开展“林票”发放试点,将这片生态林权益量化分割,以“林票”形式发放到村集体和村民手中。每一张“林票”,清晰对应着相应的林木所有权、收益权。

“‘林票’不仅是收益凭证,更是致富钥匙。”村党支部书记陈长田说,“林票”能交易、可继承,还能向银行抵押贷款。依托“林票”,百花峪村获得银行授信超1000万元。

村民刘建军就尝到了甜头。他承包了150亩山地,一直苦于没有资金发展产业。今年,他靠着手中的“林票”顺利贷款30万元。资金到位后,他栽种了猕猴桃树,树下放置了蜂箱养中华蜂,每年可以获得两份收益。

“林票”不仅带来经济收益,还重塑了村民与山林的关系。“林子值钱了,谁还舍得破坏?”陈长田说,过去无人问津的护林员岗位,如今成了抢手的“香饽饽”,村民们积极加入护林防火队、扑火队,巡山、灭火、防虫样样上心,爱林护林成为村民的共识。(记者 张文婷 王瑛琪)

责任编辑: 张洁清
分享
上一篇: